返回首页

幼儿园认知能力方面的课都有那些

181 2025-02-13 21:19 辉远手游网

一、幼儿园认知能力方面的课都有那些

首先,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一个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园应努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包括生活作息习惯、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等,学习习惯包括良好的阅读习惯、倾听习惯等。大部分家长却忽视了对这些习惯的培养,认为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小养成,有些坏习惯在幼儿期一旦养成以后就很难纠正过来。一个好的幼儿园不在于让孩子学到很多知识,而在于让孩子能学会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倾听和等待,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以及对新事物有探究的习惯。这些可以说将会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一个好的幼儿园会通过组织科学、艺术、社会、健康、语言这五大领域的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多种能力。许多家长往往只重视幼儿参加活动后所取得的结果,比如幼儿会唱歌了,幼儿会跳舞了,幼儿会背诗了,幼儿会认字了等等,他们很少意识到不论结果如何,只要幼儿参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获得某方面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一个活动的功劳,而是多个活动共同作用后的结果,通过某个活动无法马上就看到结果。比如,在一个健康活动中,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幼儿正确地吃饭的方法,幼儿知道方法后要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这种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家长并不能马上看到结果。还有教师通过组织一些社会活动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让幼儿知道如何与他人正确地交往,这样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家长能马上看到结果的,要通过家园的配合,慢慢才会有成效。

作为新时期的家长,应该转变这种急功近利、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观念,在家庭教育中要与学校保持一致,协助学校一起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幼儿各个方面的潜能。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在当今独生子女家庭中,大多数孩子天资聪颖,但多半是生活和情感上的低能儿,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典型表现,如:不敢自己独自在家,非要有人陪伴才行;遇到困难不想自己解决,总依赖父母的帮忙;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赖性太强。而家长在急于想改变孩子现状的心情下做出的教育行为,又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更严重的问题。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除了在幼儿园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还要向家长提出教育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天天小朋友三周岁开始进入幼儿园,但其表现一直都不太理想。家长平时在家照顾的比较多,什么事情都包办,从来不让天天做任何家务,没有给孩子提供独立发展的空间,导致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差。天天现在连穿衣服、脱衣服这种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做,每次都得让父母来帮忙。在幼儿园里,天天经常因为生活自理能力差而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

为了让天天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开始严格要求他,对他加强训练,每天盯着孩子的各种缺点,批评、纠正、控制

三、如何理解与践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原则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虚拟情境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因此,游戏体现了儿童与现实的一种特殊关系,它通过某种虚拟的情境把某一类实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类实物之上。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人,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样,幼儿也需要游戏,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游戏在儿童世界中的存在非常普遍,对儿童的魅力更为独特。

《幼儿园工作规程》已明确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专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条指导原则,指出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应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儿童发展状况的写照。认知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根据儿童认知的不同发展阶段,对游戏的类型进行分类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感觉运动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象征性游戏带有“假装”和“好像”的特点;结构性游戏是利用结构材料进行建构游戏;规则游戏则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最高的一种形式;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可以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的技能以及言语能力,使儿童的独立性得到提高。游戏也有利于儿童的身体发展,通过玩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使儿童亲近大自然,同时给儿童带来愉快和满足。让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家长、老师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以无奈而执着地进行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曾有一位教育专家做了以下形象的描述:单纯地识字、学算术不可能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人生不是百米冲刺,比拼的不是一时成功而是长久的耐力。《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个项活动中。因此,我们应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游戏就是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得策略,也是保证儿童合法权益的体现。游戏是孩子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调整,能把这个教学理念更好的落实到我的教学行为中去。幼儿园游戏作为一种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自娱性的活动,除了有情趣外,也会有探索,也会有发现,也会有创造,这只能说是游戏中潜在的学习因素,是游戏产生的教育效果,而不是教学活动本身。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我们要做到教学和游戏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和游戏的作用。

幼儿园中的教育因素似乎无处不在,首先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该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至少在体、智、美某一方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合目的的教育性。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应该多从正面评价游戏,肯定幼儿的进步,增强其自信心。可见,从游戏目标的确立到内容的选择,再到组织过程及最后的评价,这一系列的全过程中无一不应渗透着教育性原则。在游戏中也要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原则,把幼儿当做游戏的主人。首先,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游戏内容。贯穿主体性原则应保证游戏的趣味性,可以说趣味性是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之中的一个强大的动力。贯穿主体性原则,应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主动的游戏活动中主动的学习,积累主动的学习经验,培养主动性。要贯彻幼儿园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应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创造性也是主体性的表现,贯彻幼儿园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还要注意游戏的发展性,贯彻幼儿园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只有安排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才能使幼儿获得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幼儿园游戏的实施有两种组织形式: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强调把游戏作为学前教育的内容来实施,是把游戏作为学前儿童基本活动的体现。这种组织形式在类型上主要是创造性游戏,儿童在自选游戏中更倾向于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教学游戏的组织是把游戏作为教学手段运用的,是给特定的教学或主题活动而进行。在这类游戏的组织中,教师的控制程度较大。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这两种形式,在教育实践中,紧密相关,既不可相互代替,又不可各自独立,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

总之,教师在游戏中要随时抓住教育的契机,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计划教育和随机教育巧妙地结合,促进游戏的深化和质量的提高,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